当前位置: 制片百科 > 文案策划 > 其他

创意思维路径有哪些方式方法?本质的不同在哪里?

2022-04-09 15:54:57
标签:

第六篇创新思维的开拓

6.1创新是智慧思维的本质特征

动物只有顺应环境的低等智能,动物中最聪明的黑猩猩即便有灵机一动的顿悟,那也只是偶然的、非自觉的行为。人类则不然,他们不仅能够顺应环境,而且可以改造环境,原因就在人类大脑的“小宇宙”能够创造性地反映外部“大宇宙”。我们己在前面论述过,人脑以最大的相对脑量、最精细的大脑皮层、最强大的额前区,形成了唯有人才有的创新思维。正是借助大脑的高容量、高综合功能,人脑就能在总体上把握各种感觉、知觉、表象提供的信息,超脱感性和有限的动物悟性思维只能停留在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的局限,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它还可以按照新的程序将感性认识提供的各种外界信息在脑内重新组合,自由想象,从而创造新的信息,设计新的事物蓝图。正因为创新思维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可以说,创新是人类智慧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智能的本质属性。

正是创新思维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狩猎文明离不开弓箭、鱼叉的发明,农耕文明离不开耕作、畜养技术的发明,工业文明更离不开蒸汽机、发电机的发明,而这些发明创造都不过是创新思维的结晶,是技术创新的成果。

正是创新思维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飞跃。血缘制度推进了原始社会的发展,契约制度催促了工商文明的繁荣,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奠定未来理想社会的基础,而这些不断完善的社会形态也是人类创新思维的结晶,是制度创新的成果。

正是创新思维开辟着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新道路。20世纪中后期东亚创造了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然而早在90年代初就有经济学家指出,这种发展是靠流汗而不是靠灵感创意。1997年东亚终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1998年7、8月间,“百人工程”部分学者对东亚金融危机进行实地考察,写出近4万字的考察报告。报告指出,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模式—政治经济体制—文化观念”这五个层面上创新不足,未能根本超越依附式发展模式、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泡沫经济式的发展模式,这是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与实质所在。由此可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早为人类所认识。古代智慧之书《周易》中就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之说。近代科学昌明,创新与创新思维也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使用了创新一词,从而把创新概念第一次引入到了经济学领域。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赦。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新产品;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合。熊彼特把这种“新组合”创新称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推动技术创新的人则称为“企业家”。20世纪中期美国人奥斯本首倡的“创造学”,更是把创新思维、创新技法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现在,创新思维作为人类智慧之源、民族振兴之本,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6.2创新思维的层次模型

创新离不开思维,但不是任何思维活动都能产生创造性成果的。以有无创新成果为划分依据,思维可以分为保守思维与创新思维两大类。保守思维只是重复以往的模式,仅仅引起事物简单的量的变化,而创新思维则能引起事物结构、功能的质的变化。

作为创新思维对立面的保守思维,有多种不同的称呼,例如机械思维、摹仿思维、惯性思维、再造性思维等等,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思维结果都没有创造性,都是原来就已有的。保守思维主要的思维操作是学习、记忆和迁移。如工程师仿制设计一架机器的思维活动、学生依据老师或书本提供的例解回答问题的思维活动,其最大特点是依葫芦画瓢,习惯性地套用已有的办法而不能另辟蹊径,因而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在保守思维中,虽然有时也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形式的参与,但它们仅限于去寻找当前的问题与过去曾解决过的问题的相似之处。当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时,便毫无顾忌地应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它与创新思维的主要区别在于,不能对已存入大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改造和重组,因而不能使人类的知识总量增殖。

与只是重复以往模式、既有成果的保守思维相反,创新思维不断对大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改造和重组,不断创造各种新颖的思维成果。因而创新思维可以定义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够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1、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与保守思维重复旧模式、执著旧思路的呆板性不同,创新思维过程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应变性。一次,一位女主持人走上舞台时不小心摔倒了,观众席上立刻传出一阵哄笑声。怎么办?这位主持人的头脑中迅即闪出一连串应急方法:躺着不动,假装晕倒;爬起来,退到后台,请求换一位主持人;退到后台,定一定神再说;站起来,向观众道歉;站起来,向观众解释摔倒的原因;站起来,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按原定方案继续主持节目。这些方法效果都不理想,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她忽然灵机一动,站起来,面对观众,大声说道:“我刚才是为热心的观众而倾倒!”观众席上的哄笑声立即为掌声所代替。

2、思维解题的变通性。变通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它反映了创新思维过程中的转换和灵活应变的特奌。“变”是应运生变,是顺应事态的变化而采取的恰当举措。“变”是前提,“通”是结果。只有智者才能见机、借机、趁机、获机,无往而不利。西方的权变理论讲的正是创新思维的变通性,它包括顺势变通、逆势变通、借势变通、造势变通等多种形式。借助这种思维的变通性,人们在运思遇到障碍时,就会绕道而过,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据说,埃及人在测量又高又陡的金字塔时遇到了困难,为此他们向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泰勒斯求教,泰勒斯愉快地答应了。只见他让助手垂直立下一根标杆,不断地测量标杆影子的长度。开始时,影子很长很长,随着太阳渐渐升高;影子的长度越来越短,终于与标杆的长度相等了。泰勒斯急忙让助手测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然后告诉在场的人:这就是金字塔的高度。

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创新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考察问题,而不再局限于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由此形成了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非线性思维等多种创造性思维形式。

4、思维方法的辩证性。思维方法的辩证性,主要是指创新思维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有形象思维;既包含有逻辑思维,又包含有非逻辑思维;既包含有发散思维,又包含有收敛思维;既包含有求异思维,又包含有求同思维。两两之间分别构成对立面,既相互区别、否定、对立,又相互补充、依存、统一,由此形成创新思维的矛盾运动,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方法的这种辩证性又经常体现为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即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各种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的综合体。

5、思维成果的独特性。思维成果的独特性是创新思维的直接体现或标志,常常具体表现为创造成果的新颖性及唯一性。世界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儿时曾从师于伟大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跟海顿说:“我能写一段曲子,老师您肯定弹奏不了。”海顿不以为然,他想有什么复杂的曲子我不会弹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谱递给了海顿。海顿弹奏了一段时间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在钢琴两端弹奏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后,说:“老师,您看我怎么弹。”只见他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出现的音符时,便俯下身,用鼻子弹了出来。莫扎特的这一动作令海顿感慨不已。在海顿眼里,弹钢琴只能用手指,如果两手在键盘两侧时,键盘中间出现音符就不可能弹奏,而莫扎特却认为鼻子虽然是呼吸器官,但没人规定不能用鼻子来弹奏。显然,莫扎特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与他的这种思维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

创新思维能不能再分呢?我们认为根据创新成果独特性的程度,还可以再分为非突破性常规创新思维与突破性超常创新思维两个层次,超常创新思维又可分为自觉超常思维形态与非自觉超常思维形态(灵感、直觉等)两小类。

常规创新思维(强方法)

创新思维自觉超常创新思维

思维超常创新思维(弱方法)

保守思维非自觉超常创新思维

图6-1创新思维的层次类型

非突破性常规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但这种新答案没有超出常规知识范围,它所具有的创新功能只能引起事物部分质的改变。突破性超常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创立新的规范、新的科学观、新的世界图景,引起科学技术上整体质的飞跃。

非突破性常规创新思维与突破性超常创新思维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所提出的强方法与弱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以符号信息加工为它的理论核心,它把思维解题过程看作是人脑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过程。思维或信息处理、加工活动的具体化,就是搜索寻找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知识资料。认知心理学认为可以将思维或信息搜寻方法分为强方法与弱方法两类:

任何领域的专家,对于常规的专业问题很快就能解决。这是由于专家们的专业知识丰富,对于出现在短时记忆中的熟悉的模块能够迅速地识别,能够从长时记忆中找到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他们的解题活动多半只是识别和反应,即首先搜寻、激活与课题有密切关系的现成专业知识、背景观念和成功思路,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然后或者在长时记忆中直接寻找现成的和近似的答案,或者借助演绎法、归纳法从与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和资料中进行间接的逻辑推导。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迅速、准确,因而叫做强方法。但是由于答案可以直接、间接地从已知的相关知识推出,创造只是在常规知识范围内的创造,因而这种创新思维方法只是一种非突破性的常规思维方式。

与强方法相反,缺乏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新手解决问题以尝试和易变为特征。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只能不断地进行搜索、解释、比较、检验和调整,只能借用不相关知识,用启发式类比法或粗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叫弱方法,其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探索性的超常创新思维方式。

强方法和弱方法,正如彭加勒所比喻的,前者“步步进逼,效法符邦,挖壕筑垒,稳扎稳打,没有给机遇留下任何余地”,而后者“像勇敢的前卫骑兵,迅速出击,以速制胜,但有时也要冒几分风险。”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常规的科学方法同专家们解决问题的表现很符合,而革命的突破性的科学创新活动,却类似新手们解决问题。

对强方法与弱方法、常规创新思维方式与超常创新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与作用,只有放置在宏观的科学发展的基本进程中来观察,我们才能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6.3科学革命的结构与创新思维的作用

科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发展模式是渐进积累式的,就像将各种货色一件一件地添加到那个不断加大的科技知识货堆上一样。与此相反,批判理性主义者夸大证伪的作用,把科学的发展看作是没有稳定性、常住性的不断证伪、“不断革命”的过程。这两种极端观点,都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总是量变与质变、连续与间断、渐进与革命、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科学发展,不仅有正常的逐步积累,而且有非常的革命。例如天文学上哥白尼的革命,物理学上牛顿的革命,化学上拉瓦锡的革命,生物学上达尔文的革命,以及现代的相对论、量子论、分子生物学革命等等。狄拉克形象地说:“物理的发展可以描绘为一个由许多小的进展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再叠加上几个巨大的飞跃。当然,正是这些大飞跃构成了物理学发展中最有意义的特征。作为背景的稳定发展大都是逻辑性的,这时人们得出的一些思想都是按照标准的方法从以往的结果推导出来的。但是一旦有一个大飞跃,这就意味着必须引入某种全新的观念。”科学史家T·S·库恩在他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也总结道,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前规范时期——确立第一个规范——常规研究——反常与危机——确立新的规范……这就是说,科学发展的阶段,总是从渐进到革命,从常规科学到非常科学,往复循环,不断提高。

从渐进到革命,从常规科学到非常科学转化的标志是什么呢?是“规范”(或译“范式”)的改变,是基本的科学观的改变。科学研究不是单纯地从经验到理论的单向过程,而是在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某种基本规范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多向活动。科学家的观察、分析、研究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思维模式的。规范制约了科学的问题、解法、解的标准,从而造成了不同时代不同的科学图景。从近代科学的产生直到19世纪末,占统治地位的物理学世界图景是机械论,电动力学一经建立,就向机械论图景提出挑战,1894年形成了完整的电磁世界图景;现代物理学革命则推翻了各种经典的世界图景,逐步形成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核心的新的世界图景。

一种规范、一种科学观、一种世界图景,一旦确立,就开始了常规科学的渐进积累过程。库恩指出,常规科学的研究总是为了深入分析规范所已经提供的现象和理论。由于集中注意狭小范围中比较深奥的问题,规范会迫使科学家仔细而深入地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从而扩大了应用规范的可能范围,提高了应用的精确性。因此,“常规科学,即我们刚刚考察过的解难题活动,是一种高度积累性的事业。它追求的目标即科学知识稳步的扩大和精确化,是有杰出成就的。”在科学发展的常规研究阶段,适用常规创新思维的强方法。

在常规科学研究阶段的思维解题中,由于准备—定势等心理状态的作用,人们总是习惯于首先使用强方法,使用常规创新思维方式。即首先搜寻、激活与课题有密切关系的现成专业知识、背景观念和成功思路,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然后,或者在长时记忆中直接寻找现成的答案,或者借助归纳法或演绎法从与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和资料中进行间接的逻辑推导。

如在科学研究中,可以从与课题有关的已知的特殊材料中归纳出一般结论。像在化学分析方面,人们发现各种元素以氢元素为基本单位得出整倍数的原子量,概括这类现象,化学家蒲劳脱等人提出各种元素都是由氢构成的假说。此外,也可以从与课题有关的已知一般知识中演绎出新的具体结论。像在寻找新的化学元素时,门捷列夫根据他的元素周期律进行演绎推理,不仅预见到镓、锗等当时尚未发现的新元素的存在,而且预先确定了这些新元素的性质。

从上面这些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研究课题的答案就在己知的有关知识经验中,使用常规创新思维这种强方法对它进行直接的加工或推导,一是效率高,二是可靠性大,三是合于研究课题时人的大脑心理状态,因而它必然能成为解题过程中一种在习惯上首先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方式。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常规创新思维这种强方法有特长,也必有特短。常规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严格遵循传统的思路、确定的概念和流行的模式规范。这种传统的思路、确定的概念、流行的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对新发现的诞生可以起促进作用,例如自德谟克利特以来流行的原子论,为道尔顿在1803年创立最初的科学原子论开辟了道路。可是当它们遇到具有革命意义的反常现象时,就有可能对新发现的诞生起阻滞作用。

人类的创新史表明,人们对世界图景的新认识并不仅仅是已往认识的简单重现或推导,而是常常伴随着突破已有知识结构、规范模式和传统思路的限制,甚至与已有知识结构、规范模式和传统思路反道而行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已有知识结构、规范模式和传统思路对突破性的思维认识活动就成为一种束缚,常规创新思维对解决具有革命意义的创造性课题就显得无能为力,甚至常常把科学家、艺术家引向“衣带渐宽人憔悴”,“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这一过程可以持续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尽管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还是应该公正地评价常规创新思维的功过得失。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的筛选,大量的一般性的循常课题毕竟被效力高、精力省、可靠性程度高的常规创新思维解决了。并且,这种解决也是符合人脑系统先易后难、先循常后反常的最优信息处理过程的。这,就是我们必须充分肯定的常规创新思维活动的积极成果。

经过第一阶段的筛选后,大量的循常课题是解决了,然而少数反常规高难度的创造性课题仍久久地萦迥于创新者的脑海中。例如相对论的难题在爱因斯坦头脑萦迥了十七年,四元数的解法问题纠缠了哈密顿整整十五年,凯库勒梦见了苯的结构的蛇形象征,然而在他作这个梦以前已思考苯的结构问题达十二年之久。面对这些反常规高难度的创造性课题,常规创新思维不得不宣告自己的无能,不得不把它们转让给不遵循以往常规思路的探索性弱方法去解决。

实践表明,在反常课题面前,超常创新思维探索性的弱方法,能够帮助人们突破传统思路的束缚。逆传统几何的平行理论而研究,结果发现了非欧几何;反数学的精确化要求而行之,由此发现了模糊数学。电能生磁,磁能不能反过来生电呢?法拉第有意识反向思考的结果,便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机。而法拉第的老师戴维则想,利用化学作用可以产生电,为什么不可以反过来用电去搞化学呢?后来他用电解法发现了七种化学元素。这些成功的创新经验表明,不循常规、喜欢“离经叛道”的弱方法有着与强方法恰恰相反的思维品格,而这种思维品格又恰恰是解决超出预想的反常课题所需要的。

以尝试、探索、反常、跳跃为特征的弱方法,按思维机制来分,可区别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人脑意识机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自觉超常创新思维,另一类是在非自觉心理状态中突发的灵感顿悟思维。在科学革命研究阶段思维解题的第二级层次上,当常规思维在反常课题面前走投无路,需要从强方法过渡到弱方法时,是用自觉超常创新思维还是用非自觉灵感思维更好,更容易一些呢?从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经验看,我们认为,由于这两种探索性弱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再加上创新过程中碰到的情境各各不同,导致成功的因素又多种多样,因而不能作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自觉超常思维可以由创造者主动控制,不象灵感“千招不来,仓猝忽至”,无法把握,这是它的特长。但是从自觉常规思维过渡到自觉超常思维,由于两者受同一大脑意识机构的控制,因而很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束缚。常规思维活动越强,思维定势随之强,思维定势对后继的自觉超常思维的束缚也就越强。在这种情况下,自觉超常思维要摆脱束缚,取得更大的创新自由度的困难也就越大。这是一种恶性因果循环关系。与此相反,在灵感顿悟活动中,自觉常规思维活动越强,在大脑皮层上造成的诱发势态心理场随之强,诱发势态心理场对外界机遇和潜意识中的触发信息的感应力、捕捉力也就越强,从而打破常规思路的机会也就越多。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良性因果循环关系,从这一点讲,非自觉的灵感顿悟方式显然要优越于自觉超常创新思维方式。

正是有鉴于此,有经验的科学家、艺术家总是巧妙地将两种不同心理机制的弱方法匹配起来,来个长短互补。即首先在自觉常规思维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进行反常创新思维。如果再遭到失败,就利用灵感的诱发往往发生在长期、紧张的自觉思维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这一心理规律,有意识地借助散步、交谈、娱乐、休息、睡眠等方法放松思想。这样,就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

6.4创新思维的最优化信息处理方式

随着现代系统工程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复杂大系统问题设想采用分解与积聚两个过程所形成的多级递阶控制办法来解决。这种控制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整体控制问题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然后按照整体控制目标,协调各个子系统的运行,以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运行。采用分解和协调的方法,能够得到各个子系统的分级控制和系统整体的总的协调,这比只有一个控制机构的集中控制方式要优越得多。从上面的简要论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创新思维所用的信息处理方式正是这种分解与协调相结合的多级递阶控制方式。这种信息处理方式的优点是:

第一,分级处理,对症下药,使不同的思维方法符合于不同的思维对象。将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区分为符合预想经验的常规课题与不符合预想经验的反常课题这样两个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思维解题方法,就避免了“一个模式”、“一刀切”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否则,只用强方法去处理问题,处处墨守成规,就会扼杀创新精神,解决不了反常课题;只用弱方法去处理问题,事事要从头探索试验,就会大大耗费精力,降低思维效率。

第二,先易后难,先强后弱,使思维方法的组合符合解决问题的程序与创新者的心理状态。前面已经讲了,先用强方法高效率地解决比较容易的大量常规课题,既符合人们习惯性的定势心理,又十分自然地筛选出少量反常课题,为大脑对研究课题的分级处理创造了前提条件。反之,先难后易,先用弱方法后用强方法,就会使大脑的整个信息处理系统乱了套。

第三,强弱相继,长短互补,使各种思维方法环环相扣,配套成龙。面对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一些相当复杂的科学难题,人们不能马上判定其性质,只能首先用强方法去试一试。试的结果,总有少量反常课题使创造者陷入思维困境。例如相对论的难题在爱因斯坦头脑中萦回了十七年,四元数的解法问题纠缠了哈密顿整整十五年。面对这类反常课题,遵循常规的强方法不得不宣告自己的失败。这种耗时费力的失败,从局部讲当然是一种损失。但是对全局来讲,对后继的思维方法来讲,它又是必要的、不能缺少的一环。首先,正是这种失败才能造成强烈的陷于逆境的“危机意识”,从而迫使创造者改换思维方法,另拓新路。其次,强方法最初的失败正为弱方法最后的成功提供了经验教训。爱因斯坦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统一场论的研究上,有人问他大功是否就将告成,他回答说:“没有,但我学到很多东西。我知道了至少有99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再次,强方法失败的思维研究过程,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连续的优势兴奋中心区,造成诱发创造性潜意识活动的特殊心理场,从而为灵感顿悟活动的发生创造前提条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思想的萌芽就产生于紧张思考后的拉小提琴之时。杨振宁博士在《灵感与创造》的演讲中,笑称自己灵感最多的时候是每天早上刷牙的时候。已有2360件发明的日本发明大王——中松义郎,每天要在他的工作室里待上二、三小时,苦思瞑想,然后听音乐,诱发创造性灵感。实践证明,这种有张有弛、长短互补的思维方法是非常有成效的。

强方法不同于弱方法,但恰恰是强方法诱发、帮助了弱方法。强方法与弱方法的先后相继、功能互补,再加上两种弱方法本身在作用方式上的长短互补,就使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环环相扣、配套成龙,就使人脑思维系统从总体上获得了分层次解题的最优信息处理过程,获得了常规创新思维与超常创新思维在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中同时发展的最佳匹配方式。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就是植根于这种最优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之中的。认识这一点,并加以深入地定性定量研究,对于进一步改进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人脑的创新效率,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6.5创新思维的社会实践推进动力

创新思维具有勇于探索、敢于超越、善于发散的思维品格,具有强弱互补、灵活变通的思维方法,具有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的思维创意,然而这一切决不意味着它可以任性胡来,凭主观随意性空想、瞎想、乱想。恰恰相反,创新思维的运作必须始终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创新思维的来源、目标、动力、检验标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创新思维运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实践为创新思维确立目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认识世界的需要,而在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东西首先成为思维认识目标,也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如农业的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业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测量土地面积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实践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思维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材料。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航空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的迅速发展;利用原子能的需要,促进了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的大发展。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学科,都是由实践的需要推动的。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实践为创新思维揭示问题。创新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与揭示说到底也来自实践生活,来自对客观对象的细致观察。坦桑尼亚中学生姆佩姆巴,一次与同学们用冰箱制作冰淇淋。他发现,热牛奶竟比冷牛奶更快地结冰了。他的发现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但他毫不泄气,坚持“打破沙锅问到底”。后来,他去请教了物理学博士。博士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自然现象。人们便把这一现象命名为“姆佩姆巴效应”,并开始了广泛的研究。

3、实践为创新思维的深化提供动力。电镀技术的发明无疑是创新思维的一项重大成果,然而它也带来两大新问题:一是耗水量大,二是严重污染环境。我国以往月用水3000吨以上的厂家就有2万个,光每月电镀用水就达1亿吨!尽管国家用于废水处理的投资达数百亿元,却收效甚微。而且废水带走75%的贵重金属,留下几十种剧毒化学物质污染环境,这个问题世界无人能够解决。后来,海军某部工程师胡继忠经过千万次计算后发现,美国、日本的B.库希勒、山崎龙一等电镀权威的平衡理论是错误的。他经过极其艰苦的工作,变换了上百次探索方案,终于建立起自己的叠加原理,并按这套叠加原理发明了电脑控制间歇逆流漂洗自动生产线,创造出电镀物料全部循环利用的奇迹:过去哗哗直淌的废水不见了,甚至一班制连续生产30天不用加新水。

4、实践是检验创新思维成果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创新思维成果,特别是由灵感、直觉、想象带来的那些超常思维设想,既有创造性,又有不可避免存在的猜测性、或然性。杨振宁在谈到“氢弹之父”泰勒的讲课特点时说,“泰勒的物理学的一个特点,是他有许多直觉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一定都是对的,恐怕90%是错的,不过没有关系,只需要10%是对的就行了。而且他不怕讲的见解可能是错的,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据普拉特和贝克调查,仅有7%的科学家说自己的直觉一贯正确,10~90%的人的直觉以后证明是正确的,还有几位著名科学家说他们的大部分直觉后来都证明是错的,现在也己忘记了。就是高度评价过灵感和直觉的爱因斯坦也没有把它当作万能的东西。1931年他在回答贝索的问题时说:“我从直觉来回答,并不囿于实际知识。因此,大可不必相信我。”崩格认为直觉的三个缺点是:第一,直觉没有论证力量;第二,直觉部分地是普通常识,而常识是保守的;第三,直觉不够精细。要克服直觉顿悟成果的这些缺点,除了进行必要的逻辑论证外,根本的是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检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对科学研究成果来说,最重要的是设计相应的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为地模拟、控制和变革自然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必须考虑到一切可能的情况和条件。贝弗里奇指出:“当人们把假设一直发展到需要严格检验的阶段时,如果假设能经受住相反的实验,这些实验是设计来产生相反的论据的,如果可能的话,那就是决定性的实验,这就是做了检验。”

主观的创新思维成果经过客观实践的反复检验,就会产生一系列反馈信息,即实践的结果。这个实践的结果如果与原来的主观意图相符,就证明创新思维成果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或不完善的。这时,人们就会借助反馈信息推翻或修正原来的创新思维成果,同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形成新的研究课题,推动新的创新思维活动。实践、创新思维、再实践、再创新思维,通过这样无限的反复循环,我们才能在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6.6发散的创新思维路径

灵活的创新思维具有多向的思维探索路径。不同的思维探索路径,有不同的解题目标走向,不同的信息组合与加工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创新特色与创新效果。要提高创新思维的成效,就不能不研究创新思维经常采用的思维探索路径。从中外古今有成就的创新者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思维发散的路径、求异的路径、联想的路径、交叉的路径、组合的路径,乃是突破思维定势、突破心理惯性、突破常规思路的常用的思维路径。这5大探索路径,也进一步凸显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联想思维、交叉思维、组合思维在创新思维运作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与开拓功能。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这5条创新思维探索路径的运作方式。

创新思维发散的路径,就是创新者凭借发散思维方式,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的积极思考。它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创造发明。

发散思维围绕中心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时,可以沿着正方向发散,也可以沿着反方向发散;可以向两侧方向发散,也可以上伸下延、自由展开。为了便于思维的全方位展开,人们总结创新者成功的创造发明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散路径与发散方法。

1、正向发散。正向发散思维通常有两种发散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照常规思路,按照事物正常的发展程序与联系进行思维发散。例如我国著名画家陈逸飞以绘画名世,他的画在各种拍卖会中经常保持价格最高的纪录。然而他经常说:“请忘记我是画家!画画是我专业中的一项。”但凡与视觉艺术有关的,他都敢于涉及。陈逸飞踞守绘画,多方出击,从视觉艺术拓展到视觉产业。他用美术家的眼光经营服装,拍电影,办模特公司,搞“逸飞”网站,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陈逸飞创业的成就证明了发挥专业优势与善于发散、相关出击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的有机结合可以催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正向发散思维的第二种发散方法是正向纵深拓展的方法。英国创造学家E•迪博诺把这种方法描绘为是在前人已经钻好孔的地方沿着原先的孔位继续加深孔底、加大孔径。例如伦琴在1895年发现X射线以后,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立即由此追踪,在1896年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性;居里夫人又沿着这条发现思路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了元素镭。这三位物理学家的三大发现打开了20世纪向微观世界进军的大门。

2、逆向发散。与正向发散思维相反,逆向发散思维按照反常思路,按照事物反常的发展程序与联系进行思维发散与思维拓深。逆向发散思维常常能起到出其不意、别出心裁的创新作用。鲍罗奇是一位专营中国食品的美国企业家,他的公司注册商标图案原先是一位中国胖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销路很好。当时,肥胖象征着财富与安乐,因此“胖墩”的销路很不错。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减肥运动悄然兴起,与“胖墩”商标联系在一起的食品销路越来越差了。“既然‘胖’不行,那么‘瘦’怎么样?”鲍罗奇想道。于是他将商标图案改成了“中国瘦条”,结果这一微不足道的改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自己公司的食品销量大增。

3、横向发散。横向发散思维又称水平思考法,它是由创造学家迪博诺提出来的。迪博诺认为人的思维有很大的任意性。如图6-2所示,如果对图中的A图进行分解的话,那么就可以形成A1、A2、A3、A4、A5……这就是说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解A图后得到的每一种分解图都是有理由成立的。据此,迪博诺提出了打破思维习惯定势,自由展开横向发散思维的4个原则:①要充分识别起支配作用或主导作用的想法,如在图3-3中,要识别出主导想法是A1、A2还是A3、A4;②放松纵向思考对其所起的主导作用,即不要受其严格控制;③努力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即把自己的主导思想由A1分别转移到A2、A3、A4……看看会出现何种结果;④在思考时应充分利用机遇。迪博诺解释道,人们常见到这样的事实:在没有新的信息用以说明一事物的不适合时,那么就认为它是适合的;在没有人创立更确切的解释时,谁也无权怀疑已有的理解。这种状况极大地抑制了新思想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创新思维。横向思考,就是越过一些看上去是“明显的”东西,横向转移到人们谁也不注意的地方,即重新去定位和打孔,要从可能性较大的思路主动转移到可能性较小的思路上去。迪博诺曾风趣地说,如果人们都能很好地使用横向思考,如果人们使用横向思考能像使用纵向思考那样自如,那么人们就能取得更大的创新自由度,各种各样的骗子和商人就要失业了。

图6-2思维的任意性图解

4、基元发散。发散思维不仅可以依靠空间路径指向,进行正向、逆向、横向发散,而且可以根据事物的基本单元,进行多因素、多功能、多侧面的基元发散。常见的基元发散方法有:(1)功能发散,即以某种事物的功能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获得该功能。(2)组合发散,即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其他事物组合的各种可能性。(3)形态发散,即以某种事物的形态(如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气味等)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这些形态的各种可能性。(4)材料发散,即以某种材料(如石头、塑料膜、毛竹等)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多种用途。(5)结构发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该结构的可能性。(6)关系发散,即以某一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出与其他事物的各种关系,例如从人出发,可以设想各种人天关系、人际关系、人性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人与物品关系,从而让思维的翅膀在人的活动可以触及的世界中自由飞翔。

6.7求异的创新思维路径

创新思维求异的路径,就是创新者凭借求异思维方式,从与惯性思维不同的角度与路径进行思维。它往往表现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怀疑的、分析的、批判的态度而不是盲从和轻信。当思维不再沿着旧有认知结构的逻辑框架直延而出现分叉时,体现的便是求异思维。此时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反传统的创新力量。认知结构逻辑框架的直延和分叉过程很类似于晶体结晶的系统发育过程。其间,求异思维造成的逻辑链的分叉,显然对人类认知结构的丰富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特别看重求异思维的原因。运用求异思维开拓创新活动求异的路径,必须注意做到:

1、要有“一鸣惊人”的求异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创新思维之所以一冒头就被扼杀,就因为受到社会习惯支持的“常识”、“常规”、“常态”往往以一种很强的无形力量枪打“出头鸟”,摧残“智力叛逆”,压倒创新意识,把人们的思维目标死死地限制在旧的模式之中。因此,要进行创新思维,首先就要打破从众心理,确立“一鸣惊人”的标新立异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选就著书宣告,自己就“喜欢一鸣惊人”,“喜欢标新立异”,“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第一流的”。王选主持研制的国产照排系统,就突出体现了这种“一鸣惊人”的求异目标。

2、要有与众不同的求异理念。人的思维总是受一定的理念支配的,平庸的思维理念只会产生平庸的思维成果,求异的思维理念才会产生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荣获“中国经营大师”称号的张瑞敏,就有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别人搞假冒伪劣,他主张“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别人搞“近亲繁殖”,他主张“赛马不相马”;别人两眼紧盯利润,他主张“创牌重于创汇”,“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海信集团周厚健提出“树百年品牌”,格力集团朱江洪“追求品质卓越的最高限度”,小天鹅集团提出“末日管理”,也都是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

3、要有出奇制胜的求异方法。突破旧套,超越常规,就要有出奇制胜的思维方法、惊世骇俗的思维怪招。年轻的麦克斯韦开始时满足于用数学解释法拉第的成果,但法拉第却希望他能用新的方法“突破它”。在法拉第的鼓励下,麦克斯韦创造性地导出了两个高度抽象的微积分方程式,将光、电、磁理论发展为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写出了可与牛顿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媲美的巨著《电磁学通论》。不满足于旧的知识框架的求异思维,就是这样善于不断地从一个领域跳跃到另一个领域,为人类展示了一个无限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

4、要有不屈服于守旧势力的求异精神。有突出创新智能的人,总是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好奇心,总要突破平庸思想的束缚,成为众人注目的“冒尖人物”、“叛逆之徒”。有没有不屈服于守旧势力的求异精神,敢不敢“冒尖”,鼓励不鼓励“智力叛逆”,对突破性创造事业至关重要。对欧几里德第五公理的瑕疵,两千年来很多人只是想去修补它。1730年,意大利数学家萨凯里写了一本《除去欧几里德的一切瑕疵》的书,得出一条创新的命题。但他畏惧传统势力,不敢公开发表。又隔了一百年,德国大数学家高斯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沉思,构想了非欧几何,但他“怕引起某些人的喊声”,也不敢公开自己的见解。21岁的匈牙利青年数学家鲍里埃独辟蹊径,创立了非欧几何,但因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支持,自暴自弃地把已到手的成果随便丢了。与他们相反,俄国年轻的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通过独立研究,抓到新几何学的真理后,不怕别人攻击他为“怪物”,于1862年2月11日不顾多数人的反对,公开了论文,终于使非欧几何得以诞生。由此可见,倡导创新,鼓励异想天开的“叛逆”人物,对于培育创造性求异思维是何等的重要。

6.8联想的创新思维路径

联想思维方式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类型。

1、接近联想。接近联想是指由于客观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因而在反映活动中由此及彼的一种联想。白居易《忆江南》词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江花、江水这些事物在空间关系上是接近的,在春天这个季节这三者更是美不胜收,白居易借助接近联想把他们组合起来,就创造了一幅浓艳的江南风景图。

2、相关联想。相关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展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例如在澳大利亚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在收获季节里,有人发现一片甘蔗田的甘蔗产量竟提高了50%。这是怎么一回事?回想起来,在甘蔗栽种前一个月,曾有一些水泥洒落在这块田里。于是科学家们运用相关联想,发现水泥中的硅酸钙能使酸性土壤得到改良,并由此发明了改良酸性土壤的“水泥肥料”。

3、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是指在思考问题时,尽量将在形状、结构、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联想。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普遍都存在着相对或相反的关系,因此运用对比联想往往也能引发新的设想。比如由实数想到虚数,由欧氏几何想到非欧氏几何,由粒子想到反粒子,由物质想到反物质,由精确数学想到模糊数学等等,都是对比联想的结果。

4、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形象、结构、性能等方面的相似点进行联想,从中受到启迪,做出创新。相似联想是类推的基础,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张光鉴研究员在《相似论》一书中提出了普遍存在的三种相似关系和三条相似规律。英国生理学家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写道;“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间彼此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联想可以在相近的事物之间进行。例如,1865年,法国园艺师约瑟夫·莫尼埃在观察植物根系时,发现植物根系在松软的土壤中盘根错节、相互交叉成网状结构,使土壤抱成一团,他由此联想到了花坛的制造,并在水泥中加入了一些网状铁丝,结果制成的花坛不再像从前那样容易破碎。1875年,约瑟夫·莫尼埃又运用这一发明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从此,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联想也可以在相隔很远的领域之间进行。尽管海和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然而海水和空气都是流体,因此,阿·皮卡尔在研究深潜器时,首先想到利用平流层气球的原理来改进深潜器。在此以前,深潜器都是靠钢缆吊入水中的,它既不能自行浮出水面,又不能在海底自由行动,潜水深度也受钢缆强度的限制,由于钢缆越长,自身重量越大,从而也容易断裂,所以它一直无法突破2000米大关。而平流层气球由两部分组成:充满比空气轻的气体的气球和吊在气球下面的载人舱。利用气球的浮力,使载人舱升上高空。如果在深潜器上加一只浮筒,不也就像一只“气球”一样可以在海水中自行上浮了吗?皮卡尔和他的儿子小皮卡尔设计了一只由钢制潜水球和外形象船一样的浮筒组成的深潜器,在浮筒中充满比海水轻的汽油,为深潜器提供浮力。同时,又在潜水球中放入铁砂作为压舱物,使深潜器沉入海底。皮尔卡父子的这一设计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第一次试验,就下潜到1380米深的海底,后来又下潜到4042米深的海底。他们设计的另一艘深潜器的“理雅斯特号”下潜到10916.8米的世界上最深的洋底,成为世界上潜得最深的深潜器,皮卡尔父子也因此获得了“上天入海的科学家”的美名。

6.9交叉的创新思维路径

高度的分化与高度的综合相结合,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促进各门学科日益细分,另一方面也推动各种分化的学科在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产生更紧密的交叉、综合。在这一过程中,交叉思维的作用日益显露。运用交叉思维推进创新活动,关键在路径选择上要找准交叉处。

第一,交叉思维要选在学科的边缘处。边缘学科之间总有重叠的接界区域。这种重叠的接界区域,可以在邻近的学科之间,例如在物理学和化学之间产生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之间产生生物物理学,在化学与生物学之间产生生物化学;也可以在远缘的学科之间,例如在无线电和天文学之间产生射电天文学,在数学和逻辑学之间产生数理逻辑,在遗传学、动物沟通研究和语言学之间产生符号学,等等。

第二,交叉思维要选在学科的综合处。综合学科的交叉处,就是在学科间有某一共同的研究对象、研究课题。例如思维运动涉及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社会运动这些不同质的层次,我们就可以交叉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手段于揭示思维运动的本质和机制这一共同课题上,从而形成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宋健在控制论与人口学交叉处耕耘产生了人口控制学,现在这个理论已为世界人口学界所接受。

第三,交叉思维要选在学科的横断处。所谓学科的横断处,就是各门具体学科所研究的各种不同运动形式中某一共有的侧面。数学研究的许多学科都要涉及到数和形这两种基本属性,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研究的对象——系统、信息、结构、功能,横向伸展到被各门学科分割的研究领域中去。抓住这些被旧的学科分割开来的共同的横断面,交叉思维就可以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成果。

总结交叉思维的运思方法,日本学者今泉浩晃提出了交叉创造技法。这一方法的着手点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然后从分列要素的交叉联系中进行思考,从中引发出平时忽视的关系,打开创新的思路。这一交叉创造法已在科技创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际交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学者许国泰的“魔球”交叉法比今泉浩晃的交叉创造技法又进了一步。转动魔球作为发明的一种思维方法,一般分四步实施:一是确定信息基点,二是画出若干信息标线,三是在各信息标上注出信息,四是进行信息交合。许国泰以曲别针的用途开发为例,他把曲别针分解为直线、弧线、材质、弹性等多个要素,用一根线连接起来,形成信息标X轴,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进行要素分解,连成信息标y轴。两轴直线相交,构成“信息反应场”。当每轴各点上的信息依次与另一轴上各点上的信息相交合时,便可产生众多的思维结果。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组成信息标上的信息要素也难以计数,各轴信息点的交合而产生的思维结果便几乎是不可穷尽的。

6.10组合的创新思维路径

创新思维组合的路径,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表面上看起来并无多大联系甚至毫无关联的对象交合在一起,通过寻求相互联系,激发创新设想。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把现有分散的、独立的技术、产品、原理、工艺、元素等,以适当的方法式加以巧妙而合理的组合,从而实现创新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组合现象无处不在,组合方法无处不用。例如,碳原子以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木炭、石墨、金刚石三种不同的物质;人与人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家庭、班组、科室、企业等不同群体;根据汉字由不同的部首偏傍、笔划组合而成这一原理,人们发明了五笔字型等汉字输入方法。由此可见,以组合求发展,以组合求创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式。

组合创新的方式很多。按思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定向联想式、随机联想式、强制联想式等组合方式;按组合要素的不同,可分为不同材料、不同成份、不同形状、不同技术等的组合方式;按产品功能与用途的不同,则又可分为功能组合、功能渗透、功能引伸等的组合方式。各种组合方式具有相容性,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几者兼而有之。常用的基本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附加组合。附加组合是以某一对象为主体,在主体内添加另一对象,添加体对主体起附属的补充、完善作用,通过“以添促变”,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更完备、性能更优越。

例如,在洗衣粉中添加杀菌剂,制成具有杀菌功能的洗衣粉。用这种洗衣粉洗衣服,可防止病毒的传染。又如,加碘的盐、加氟的牙膏、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和啤酒、含微量元素的食品等,都属附加组合的类型。再如,有家杂志介绍一种国外新设计的文件别针,采用具有弹性的金属丝弯曲成一个针状体和一个“反S形”钩状体,使它具有大头针和回形针的双重功能。山西雁北团地委的关原成发现它尚有不足之处,用组合法发明了一种旋挂别针,只需在纸件上扎一亇眼,顺旋一圈就可以将纸件夹紧。反旋即可退出,巧妙地利用了螺旋间的弹力。别针还可把纸件挂在墙上,代替了夹子。这一新产品,从原理、结构到外观设计和使用都比国外新设计的文件别针好。

2、对比组合。成对组合可分为同类组合与异类组合两种,参与这种组合的对象一般无主次之分。同类组合是通过同类事物数量的增加来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或求取新的功能。如用锯条锯东西,锯缝容易歪斜,锯条容易折断。有人对锯子进行改进,装上一正一反两根锯条,结果不仅锯缝不易歪斜、锯条不易折断,而且进退都能切割,大大提高了工效。异类组合是参与组合的对象来自不同的方面,通过“异质同化”,使它们的功能、成份等相互渗透,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显示出新的功能和变化。《第三届亚洲艺术节》的一幅招贴广告设计,将印度舞蹈演员的前额、中国京剧演员的眉眼、印尼脸谱的鼻子、日本浮世歌舞妓的嘴唇相互结合,组成新奇的人面纹,反映了各国的民间艺术特色,恰当地体现了亚洲艺术节的主题。

3、对等组合。组合的事物原来是独立的、分散的,没有依附或对比关系,但用新的思路将它们组合后就产生了新的联合功能。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豪斯菲尔德,是一个没读过大学的普通技术人员。使其获奖的成果,是他把已有的X射线照相装置与电子计算机组合在一起,利用X射线检测技术和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有机结合,发明了CT扫描仪。这一仪器在诊断脑内疾病和体内癌变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效能,被誉为20世纪医学界最重大的发明之一。1981年年底,河北唐山马家沟矿洗煤厂为了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增加收入,开展从矿石中回收煤炭的工作。根据生产工艺,回收矿石中的煤炭要增加一台直线振动筛机和一台锚链运输机。可是,由于生产车间的场地拥挤,要安装这两台设备非常困难。负责此项技术改造的郭俊林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将筛板与锚链运输机组合,利用锚链运输机上的动力产生振动。锚链运输机分成上下两层,上层原来空着,下层用来运输煤炭,现在将筛板安装在它的上层,不仅使锚链运输机空闭着的上层得以利用,而且还可使筛板从锚链运输机得到动力。郭俊林根据这一设想,结果制成了一台高效率的组合型锚链筛子运输机。

4、分层组合。分层组合是分解原来的层次结构,然后再以新的结构重新分层组合要素,以实现整体的优化。如齐王与田忌赛马,每次都是田忌输,因为齐王每一等级的马都要比田忌的马优良。孙膑为田忌出主意,用田忌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结果田忌二胜一负赢了齐王,重组的效果由此可见。通过合理的协调组合放大效率的事例在企业管理、科技管理中更是屡见不鲜。科技创新活动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因素只有通过合理组合,才能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出更大的创新效力。这就要求创新活动的管理者有良好的创新组织能力。有些科学家自身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却缺乏对创新群体的组织管理能力。例如海森堡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却不是一位研究所的好所长,他担任马克斯.波恩研究所的所长几十年,既没有出多少成果,也没有出杰出人才。相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有杰出的组织管理才能,虽然他终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但他指导的规模巨大、层次复杂的“曼哈顿工程”和领导的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出了大批人才和成果。

6.11创新思维的全脑训练

我们已在前面系统论述了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最高级人类思维运动,又是多形态、多层次、多路径的最复杂的思维系统,因而创新思维训练不能理解为某一方式方法、某一思维技能的训练,而必须立足于全脑训练与开发。

那么,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全脑强化训练呢?在这一方面人们尝试了许多成功的具体方法,都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借鉴运用。其中比较系统全面的,是英国剑桥大学迪博诺教授的七步思维法。这套简便易行的七步思维法,得到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学校、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欢迎和采纳。其基本步骤是:

a.正面、反面、有趣——PMI。这一步的目的是要有意识开阔视野和思路,让思维容得下异己,避免固执一孔之见。

b.考虑全部因素——CAF。这一步能帮我们自觉地瞻前顾后,巨细无遗,并力求使这些审慎的考虑、细致的“追究”形成系统。

c.结果与后果——C&S。这一步要求我们学会运用想象力,充分预测某决策各种可能的后果。迪博诺认为,人类行动的后果可分为4个时间段:①即刻;②短期(1~5年);③中期(5~25年),④长期(25年以上)。预测能力的把握,预测精度的提高,对创新活动影响甚大。对即刻的和短期的后果的预测,有可能导致对长期结果的领悟。

d.目标、目的、任务——AGO。这一步要求我们详细列出做一件事的动机明细表,明确目标和任务。

e.最要紧的重点——FIP。这一步要求我们在许多可能性中,权衡轻重,区别缓急。在众多的创意构思中或创新可能性中,遴选出紧要的和关键性的重点,以便能详略适当地、分清轻重缓急地进行工作,这是争取有所突破的关键一步。

f.可能、可取、审慎——APC。如果采用前面的思维方法后,仍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那么,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寻找超越常规思维模式以外的可能性。包括不排斥那些通常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或是荒谬的想法,特别是可以把思维触角推及常规想法的相反、相悖的一面,然后寻觅可取的方法,经过审慎地考虑加以采用。

g.他人的观点——OPV。这一步要求我们转换看问题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可能另辟新路。听取别人的反对意见,不仅会产生使自己都惊讶的想法,而且还能领悟问题的解法。特别是不要把貌似相悖的观点未加考虑就拒之门外,因为逆言中常有含金量极高的富矿。

迪博诺指出:“天才,正是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见之其伟大。而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改善我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系统的思维训练方法,时时处处注意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多思多想,打破常规,解开束缚,软化头脑,那么即使智力平平的人也可能激发出出人意料的创新智慧。

在全脑思维训练中,必须突出对右脑的强化训练。这是因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大脑具有优势半球和劣势半球之分,靠左脑进行理性的思维活动,而右脑则感知外界。因此,左半球是高级的“理性半球”,而右半球则是低级的“感知半球”。这样,就使人类右脑长期处于被忽略、待开发的状态。

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通过裂脑人试验,发现右脑也有许多高级功能。在多数情况下,左右两个半球的分工是:左半球控制人体右侧活动以及抽象思维、分析思维、数学推理及语言等功能,右半球则控制人体的左侧活动以及艺术的、形象的、直觉的思维活动。

从进化的角度看,低等动物只有右脑,没有左脑,高等动物才分化出左右脑。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着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研究发现,如果初生婴儿的左脑受损,可以照常吃母亲的奶,可如果右脑受损,就不会吃奶。另外,有专家认为,左脑和右脑储存的信息也是大不相同的。思考的过程是左脑一边观察提取右脑所描绘的图像,一边将其符号化、语言化。换言之,右脑储存的形象信息经左脑进行逻辑处理,才转变成语言信息。

然而,目前流行的教育,可以说是在大脑两半球不平衡使用的方式下进行的,例如过分注重分析,超过综合,喜欢合理胜于感觉。因此也可以说,现在的教育是一种继承了一成不变的简单运用左脑的文化传授。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就必须改变偏于左脑开发的传统教育方式,重点突出右脑的训练与利用。

那么,如何进行右脑思维的重点训练呢?目前研究发明的方法已多达100多种,诸如智力激励法、自由联想法、暝想记忆法、梦记忆法、爱迪生法、苏格拉底法、爱因斯坦法……保加利亚心理学家卫·洛扎诺夫通过改革数学教育的实验,用“暗示法”启示潜意识,调动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的积极性。一般地说,要抓住“热线”进行“记忆检查”,采取幻想、想象、联想等办法去引发右脑思索。有经验的创造者都懂得用暗示的方法去调动右半球的创新功能。因为,当人的显意识活动停止时,人的右半球潜意识活动就更为活跃,这时正是使用暗示法的最佳机会。

通过有意识强化左手、左身的运动来促进右脑思维,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大脑的右半球支配着人的左半身。但大部分人习惯使用右手,据统计仅有占20%左右的现代人使用左手,这样就使多数人的右脑锻炼不够。脑研究者认为,人们应同时使用两手,它可以使记忆力得到显著地改善,并持久地加强。很多学者提出,为发挥右脑的作用,可多作左半身的体育活动,以促进右脑的开发。有些脑科学研究者认为;“迄今为止的人类,只是使用人脑的一半进行活动,如果同时使用和发挥两个半球的作用,那将能完成惊人的工作”。有的人为实现加强右脑的功能,编制了几种单侧体操,目的是有意识地锻炼右半球。此外,如马拉松、游泳、柔道等体育活动也都有助于右脑的锻炼。实践表明,右脑思维的强化训练,将会把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都积极地调动起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创新能力。

6.12创新思维的全程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不仅要抓全脑协调、右脑开发,而且要注意从胎儿、婴儿、少儿的脑发育抓起,抓好从儿童、青少年到成年人、老年人的终身全程训练。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智力是随着人的成长而发展的。一般智力生长曲线呈负加速度增长趋势。在婴儿期和童年早期,智力生长很快,以后逐渐减慢。大约在14岁以后,智力生长速度趋于下降。贝利1966、1968年发现,一般智力终止生长的年龄因人和不同的认识过程而异,某些智力成分直到三十多岁还在增长。至于影响智能的知识因素,则随着人们阅历的丰富,信息、知识、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增强。

那么,如何进行终身全程训练呢?

一要抓好胎教训练。现代科学证明,孕妇与胎儿之间存在着从生理到心理的密切关系。母亲的情绪、思维状态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而胎儿也会对此做出能动的反应。资料表明,害怕分娩、缺少温暖、心境恶劣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发生心理障碍和智力障碍的概率异常高。因此,从良好的胎教抓起,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影响极大。英国胎儿心理学会会长米歇尔•克莱门特指出,当把怀孕头6个月时母亲的歌声录音,在婴儿出生后给他重放时,婴儿的反应会显得“十分激动”,这说明母亲对未出生的婴儿唱歌,会给孩子提供一个重要的“记忆印记”。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在谈到自己的创新经历时,都曾指出过这种“记忆印记”对自己的一生所起的特殊的作用。

二要抓好儿童的启蒙训练。这一阶段是儿童的心智快速生长的时期,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普希金、高尔基、郭沫若、老舍等在回忆录中都谈到母亲、乳母或外婆讲的童话、民间故事对他们幼小心灵的熏陶。“音乐神童”莫扎特从三四岁起,就受到他父亲严格的音乐训练。这时候的创新思维训练,一定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尽可能寓教育于游戏娱乐活动之中。

三是抓好青少年的学校训练。青少年的在校学习阶段,是形成并确立创新思维方式的最重要时期,一定要强化创新教育。从不少学校的成功经验看,创新教育要从以下十个方面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训练:

(1)传统教育重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创新教育重在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2)传统教育强调学生储存、积累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创新教育强调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3)传统教育给学生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探索众多的设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选择和决策;

(4)传统教育着重学生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着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5)传统教育重在人类思维的结果,提供结论性的东西,是结论性教育,创新教育着重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是“过程性教育”;

(6)传统教育注意培养解决精确领域问题的人才,创新教育注意培养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人才;

(7)传统教育强调教育的统一性,是对学生进行低标准的全面平推,创新教育强调教学的差异性,是对学生高标准的选择性突破;

(8)传统教育强调传统规范,创新教育讲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9)传统教育强调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

(10)传统教育强调模仿与继承,培养“应试型”、“知识型”人才,创新教育则强调变动和发展。

四是抓好成年人、老年人的终身学习。

在信息社会中,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这一新情况,决定现代人不能把学习时期仅仅限定为在校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强调学习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提倡终身学习,其宗旨是通过人一生不断的、动态的学习,使人在价值观念、科技知识、工作生活能力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并保持同步。创新者要永远保持创新的生机和活力,就要将自己的一生放在与时代同步的、永不停息的学习活动之中。而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几条:

第一,高度重视在职学习。要认识到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获得的知识,仅是有限的一部分,80%--90%的知识要在以后的继续教育中获得,因此一个人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要重视在职学习中的知识更新。美国的一位企业家说得好:“不久以前认为,学者和工程师应当在业余时间里学习,现在这种意见已过时。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员工说,你们要不停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学习就是你们工作的组成部分。”

第二,不断提高自学水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日益认识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如果不具备高超的自学能力,那么在复杂的创造发明面前,就会感到知识陈旧、方法过时、技术落伍、手段单一,就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重托。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主张:“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古今中外无数发明创造的成功事例都告诉我们,自学能力是创造者披坚执锐的有利武器。马克思就是一个善于自学、勤于自学的伟人。马克思曾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不间断地学习、研究达25年之久。他为写好《资本论》而阅读过的书籍刊物达1500多种。为掌握与《资本论》研究有关的日用工艺学,他还特意到地质学会去听威里斯教授讲课。

第三、不断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创新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现代几乎所有做出发明创造的人,大都是具有情报获取优势的人。精通情报、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对提高发明创造效率有极大帮助。信息闭塞,免不了在低水平上重复劳动。据有关单位对一些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发现,科技人员中能阅读中外资料者仅占29%,93%的人从未受过情报培训,而其中26%的人至今对情报检索还一无所知。有将近一半的科技人员不知道或从未使用过国外科技报告、标准、专利等价值较高的文献;我国科技人员收集情报在整个科研工作中所占比例(工作和时间)平均为10%—15%,而在美国则达到59%。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科研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有95%—99%可以从国内外文献中找到答案或借鉴,真正全新的国内外从未遇到的难题是极少的。文献简介利用得好,可以节约30%—50%的时间。要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关键是加速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对互联网等现代通信工具的利用率。据专家计算,我国与西方七国相比,1997年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相差32—90倍,电话普及率相差11—15倍,移动电话普及率相差13—21倍,互联网普及率相差143倍。只有下大力气,缩小在这一方面的差距,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获取能力,避免发展中国家陷入“信息隔离”与知识“边缘化”危险。

6.13创新思维的全社会训练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的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应该在全社会的范围中进行。

在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迪博诺创造了“CORT思维训练法”,重点教授创新思维中的批判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方法。在他的学生中有九岁左右的澳大利亚儿童,也有掌管着西方世界最庞大资本的企业家。有百分之八十的大学请他去讲创新思维,约有12万人直接受业于他的思维教学。

日本也非常重视国民的创新思维训练。1982年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当时日本已有40%的企业对职工进行了创新思维的教育,日本国民每年进入各种创造发明学校学习的人至少有50万。这些做法强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性的创新活动,日本国民每年向专利厅申请专利的项目达到了60万件。从全球范围来看,全世界的发明者,每三人中就有一个是日本人!

我国一些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很早就大力提倡创新教育。早在1918年,陶行知先生便在《试验主义教育方法》等论文中提出了创新教育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又创立了他的创新教育理论,并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了创新教育试验。1933年,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随后,陶行知先生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等论著中,又对“环境太平凡不能创新、生活太单调不能创新、年纪太小不能创新、我太无能不能创新”等阻碍创新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观点。陶行知先生的这些先进的创新教育思想,对于推进群众性的创新思维训练,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创新思维训练要在全社会推进,不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更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激扬的社会环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指出,有9个社会因素时常制导着创新个体的存在状态,认识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或应对这些因素,对个体创新力的发展和发挥,对把握创新的“合理性”,行为的有效性,效果的有益性以及人生的晓畅性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九个社会文化创新因素是:

1、文化(或一定物质)手段的便利。

2、对文化刺激的开放。

3、注重正在生成的而不是只注重已经存在的。

4、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手段。

5、在严重压迫或专制排除之后获得的自由,或者哪怕是保持着适当的差别。

6、接受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文化刺激。

7、对不同观点的容纳。

8、重要人物的相互影响。

9、对鼓励和奖励的提倡。

这九大社会文化创新因素对人的创新思维的激发,最突出的表现在犹太人身上。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犹太人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相比较,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在1901年至1970年的70年中,犹太人获奖者的比率是世界其他人群获奖者的28倍。

犹太人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幸免迫害的那些生存领域,获得了“便利的文化手段”,使他们有可能接受良好教育,产生对“更高形式的知识的热爱”,对“开放性的文化刺激”善于容纳、兼收、转化以至创新。犹太人相信“书本是甜的”,“智慧远比金钱、钻石贵重”,“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犹太民族的创新经验,对于我们如何进一步改造社会环境,设置有利于激扬创新思维的环境条件与保障措施,无疑有很大的启迪借鉴意义。

拍片计算器
推荐视频
我要
拍片
拍片
报价
免费
策划
客服 400-888-0960
APP
下载

制片帮APP下载

扫码下载
免费配音
公众号
公众号
拍片热线
400-888-0960
微信
客服微信号
投诉
建议
维权与监督
客服:400-888-0960
微信
客服微信